赚了钱的老板为何下乡种田 他们说投资农业踏实

来源:新华日报 作者:颜 芳  发布时间:2014-08-09 14:05 阅读次数:2245

  “栽下一棵,它就站在那儿”

  南京市西北最远的山区——竹镇,涌动着一股工商老板农业投资潮。现在,竹镇已实现6万多亩土地规模经营,成为全省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。近日,记者走近这些“回跳农门”的老板,看看在工商领域长袖善舞的他们是怎么“下乡种地”的,听听他们心里又想些啥。

  “人人心中都有一亩田”

  “挣的钱用来存银行没意思。高科技好,可我不懂。我都50多岁了,只适合干农业。一棵树种下它就在那儿了,投资农业心里踏实。”金万方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沛田一直做工程,秦淮河清淤、玄武湖修隧道、大学盖楼,都干过。2003年开始投资农业,已在竹镇包下了三个荒山头,种了一万亩桃树,总投入8000多万元。

  经过严密的投资论证,做了十几年电子行业的秦亦农与三位朋友在2008年成立江苏大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秦亦农任公司副总经理。“三位朋友,一位做部队后勤,一位做金融投资,还有一位是房产商。辛苦积累的资金,如何保值增值,这是我们谈得最多的问题,最终认定只有农业是最安全、最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领域。”四人筹了1.5亿元在金磁村流转了3000亩地种黄玉梨。这种梨的丰产期,亩产产值能达1.5万元,一年就能收回两三千万元。

  而从事机械行业的靳晓平拿出几百万搞农业,是因为厌倦了工厂经营中的货款回收难、酒桌应酬多、人才跳槽频。他和合伙人扛着锄头在竹镇转了一个月,找到300多亩地建设葡萄园。

  都说“人人心中都有一亩田”,除了资产增值的考虑外,农业经营也让这些城里来的老板有了另外的收获。“以前在商务楼里,看个太阳都得找角度。竹镇空气好,又安静,三天不来,人难受。”跟在技术员后面翻翻土、拔拔草,秦亦农说很多生意场上的朋友都爱上梨园,因为这让人神清气爽。

  要做就做高端

  “中国人不愁没吃的,就愁没好吃的。我们要种就种最好的梨,卖最好的价钱。”秦亦农介绍,公司一开始就定位高起点。种的黄玉梨一只就有两三斤重,且含糖量高,储存期长,计划70%出口。技术合作方选的是中科院果树研究所,业务推广单位是中国农业促进会,目标是欧洲市场。欧盟专家来考察过,确认基地符合有机食品种植标准。

  靳晓平的福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瞄准的同样是高端市场。他的信心来自于合伙人郑福朝种了二十多年葡萄,葡萄几次拿全省金奖,卖到12元一斤还要提前预订。福朝公司计划带动周边1000亩土地种植葡萄,成立专业合作社,建设葡萄酒庄。在福朝基地,记者看到最先建起来的是农民培训室。身为竹镇人,靳晓平和郑福朝都有同样的愿望,那就是能造福乡里。

  宋沛田自谦说不懂高科技,可他种桃却是站在世界前沿,从全球找桃树品种,请全国最有名的专家来试种改良。现在,他的万亩桃园有50多个桃树品种,从初夏一直到冬季都有挂果,有意大利的专家特意找上门要看看他的树是如何在严冬结果的。宋沛田今年卖了80多万斤桃,均价超过3元/斤,明年产量还能翻番。宋沛田说,他还要大胆往下投,再种一万亩桃,最好能享誉全球。

  “深度开发还盼政府规划”

  工商老板投资农业都是长线,在种养外,他们还有深度开发的计划。

  “在北京,2小时车程内农业休闲度假都发展得很好。我们的梨园留出了1000亩地作为休闲旅游区。”秦亦农说,一产和三产结合,效益才能最大化。而福朝农业公司刚成立就和旅行社联系开辟近郊游线路,葡萄基地栽种了300米葡萄长廊供游客观赏采摘。金万方的桃园,一到桃花开放和桃子成熟的时节,都是游客如织。“农业基地都有发展旅游的计划,个别点已有小气候,亟需政府整合,既避免重复建设,又能把各个点串联成链,集体向外推出,提高知名度。”靳晓平说,他和诸位老板们盼望政府有个统盘规划,让投资更安心。

  因经验不足,秦亦农今春平整土地费了很多功夫,事后才知道要在入冬时就整地,这样土地更有肥力。“投资农业的老板们越来越多,如果政府能牵头成立一个俱乐部之类的组织,让大家有个认识交流的平台,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。”秦亦农很想能早日形成一个新“务农老板”圈子。

  贷款是这些老板们对投资农业潜在的担忧。宋沛田几千万投资农业,全是自己的,没能从银行贷到一分钱,至今他还要一边接城建项目,一边将项目赚的钱贴给山上的桃园。大展、福朝等众多农业公司目前也全是股东们自掏腰包解决公司资金问题。总有一天,“相信政府会关注到我们的贷款需求。”一位老板很乐观。他说,国家一直鼓励发展农业,他和许多投资人都坚信投资农业的前景,这个大方向不会错。

 

【本文摘自“东方网”,来源“新华日报”,作者:颜 芳 选稿:袁野,发布时间“2009年11月23日 08:33”】